“人生如戏,戏映人生,谁人不在戏中?”
最近,办公室里几个熟识的同事,午休时都在热议一部剧:《蛮好的人生》。
她们聚焦的不是孙俪的表演,而是高鑫诠释的那个“渣男”丁致远。
听说,大家对他恨之入骨,甚至想给编剧寄去一些“特别礼物”以表心意。
这事儿挺有意思。
一个角色能让人厌恶到如此地步,足见演员的投入和演技的精湛。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这个令人深恶痛绝的角色,起初差点与另一位演员结缘。
最初,导演有意邀请王阳出演丁致远。
王阳何许人也?
《无所畏惧》中那位干练的律师,形象可靠。
导演的考量也很直接,希望借助王阳本身具有的儒雅气质,为丁致远这个“当代陈世美”增添一层欺骗性。
结果呢?
总制片人童蕾当即否定,直言:“让一个东北汉子去演一个上海男人,就好比让做煎饼果子的师傅去做满汉全席,味道根本不对!”
言语简洁直接,却也道出了关键所在。
童蕾坚持启用高鑫,理由也非常充分:高鑫是地道的上海人,对上海里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,骨子里就带着那份熟悉。
细细思量此事,颇有意味。
为何童蕾如此坚定?
因为她深谙其道。
表演并非仅仅依赖演技,演员的成长背景、生活阅历,都会无形中影响他对角色的领悟和演绎。
换位思考,东北人的豪爽与上海男人的精明,两者气质迥异。
若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硬凑在一起,必然显得格格不入。
再看高鑫诠释的丁致远,那股精明算计,那股虚伪劲儿,是否都带着几分上海男人的特征?
尤其当他讲着上海话时,那滋味,真是绝了!
此事也映射出一个事实:地域文化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是深远的。
试想一下,让一位北京姑娘去扮演一位江南闺秀,让一位东北硬汉去演绎一位海派文人,总感觉少了些什么。
地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。
此前有些剧集,执意让南方演员饰演北方人,效果如何?
口音别扭,气质不符,观感体验大打折扣。
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,但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与角色内在相符的演员。
让演员的成长环境与角色本身的气质达到和谐统一。
否则,即使演技再精湛,也难以展现角色的精髓。
这并非否定王阳无法胜任丁致远一角。
王阳的表演实力毋庸置疑。
然而,他或许更适合演绎霸道总裁或金牌律师之类的角色。
前段时间大热的《繁花》,胡歌扮演的阿宝,就十分地道。
换作他人,也许就失去了那份韵味。
因为胡歌本身就是上海人,他对上海的理解与对角色的拿捏,他人难以企及。
由此可见,选角并非易事。
选对了,事半功倍;选错了,则可能适得其反。
正如童蕾所说:“选角犹如相亲,门当户对远胜于一见倾心。”
此言虽俗,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
如今,《蛮好的人生》走红,高鑫也随之声名鹊起。
观众普遍认为,他将丁致远这个“渣男”演活了。
看到了吗?这就是选对演员的力量。
我们欣赏影视作品,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,更是在品味百态人生。
一位出色的演员能将角色演活,也能让我们从中窥见自身,洞察社会的真实。
影视创作,归根结底,要贴近生活,反映现实。
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唯有如此,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佳作,引发观众的共鸣。
期待未来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优质剧集,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演员,用他们的精湛演技,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。
同时也希望,我们能在角色中找到自我,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